首页 > 规划信息 >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
  • 索  引 号:72120942-9/2023-39612 主题分类:
  • 发文机关:文昌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成文日期:2023-02-17 15:39
  • 标       题: 关于文昌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 文       号:发布日期: 2023-02-17 15:39
  • 备案登记号:
  • 废止日期: 时  效 性:
    有效
    有效


关于文昌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328日在文昌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次会议

文昌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市政府委托,现向大会报告文昌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年,是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要一年,也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和文昌国际航天城建设的关键之年。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上升,疫情反复来袭、输入型通胀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等困难挑战文昌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聚焦“四地一”[1]定位,提高文昌“五度”[2]认真执行2022年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发展,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为全域建设文昌国际航天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坚持“双统筹”经济基本盘企稳向好

坚定不移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策略,坚定不移实施“动态清零”,有效应对多轮疫情冲击,启用隔离点14个、房间2205间,隔离转运外市县密接人员2880人。开展30轮全员核酸检测,累计检测1506万人次。扎实推进疫苗接种工作,3岁以上人群新冠疫苗第1剂接种率102.82%。坚持“一手打伞、一手干活”,经济稳中提质、稳中向好。202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43.99亿元,同比增长3.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2%)3.7个百分点,增速排名全省第二。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增速排名全省第;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增速排名全省第;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持平,增速排名东部市县第三次产业结构占比为36.2:22.7:41.1。预计在海南省2022年主要经济指标“按季抓、月跟踪”考核工作中,获综合类最佳实践奖第三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获单项指标最佳实践奖。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1.59亿元,同比增长3.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2%)8.0个百分点,总量排名全省第四;资质内建筑企业产值8.49亿元,同比增长60.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95亿元,同比下降5.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9.2%)4.1个百分点,增速排名全省第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5.9亿元,同比增长10.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9.6%)19.9个百分点;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082元,同比下降0.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06元,同比增长5.5%;城镇登记失业率3.36%,控制在省定目标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1.9%,控制在省定目标3%以内;货物进出口完成9.41亿元,同比增长40.1%高于省定目标27.6个百分点;服务贸易进出口完成0.67亿元,同比增长79.54%,高于省定目标64.5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2.9%)56.64个百分点,增速排名全省第二;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5家,实际利用外资5048万美元,同比增长185%,增速排名全省第一

(二)坚持扩量提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一是农业发挥“压舱石”作用。粮食播种面积41.44万亩,水果产量12.93万吨,蔬菜产量46.12万吨。水产品产量34.22万吨,同比增长16.5%。生猪饲养量71.28万头,出栏量46.2万头,同比增长26.58%。文昌鸡饲养量8073.08万只,出栏量6073万只,同比增长6.3%,文昌鸡饲养量位居全省第一。文昌鸡被纳入农业农村部2022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潭牛文昌鸡“全链条优化创新新品种发展之路”入选农业农村部2022业品牌创新发展典型案例。林业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全市完成一般林造林面积8581.98亩,新增红树林湿地面积1584.1亩

二是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亮点突出。全市31家规上工业企业产值74.62亿元,同比增长17.1%。规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3.58亿元,同比增长3.0%。10家规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占规上工业企业的32.2%;高新技术企业达29家,其中瞪羚企业1家,种子企业3家,超额完成省定任务指标,4家企业列入“专精特新”。全年R&D投入1.92亿元,同比增长47.36%,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指导华塑科技、长和丰电力器材、木丰木制品等企业“海易兑”平台申请“2021年首次升规工业企业奖励”10万元,歌颂饲料、勤富食品公司各申请“2021年的年产值首次突破5亿元奖励”50万元。全市工业投资项目累计完成投资额65.88亿元,同比增长51.1%。

三是旅游业基础不断夯实。文昌市获评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宋氏祖居获评国家4A级景区,春光椰子王国景区获评国家工业旅游基地,航天发射观礼人数再创新高。牛岛公社被评为金宿,为我市非标住宿新的突破。海南环岛旅游公路(文昌段)和驿站建设工作有序推进。旅游消费和营销出“新招”,陆续举办2022文昌美食文化节、航天发射观摩之旅、国庆乐购嘉年华等活动。2022年全年接待游客总人数674.0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1.87亿元。

四是现代服务业取得新突破。通过电商新业态新模式组织开展“文昌荔枝味正浓,盛夏五月邀你品”和“文昌市消费助农直播嘉年华活动”等直播带货活动,大力宣传文昌农产品和椰子系列特色优质商品,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助力商户增收。大力推进外向型经济发展,聚焦服务贸易企业发展堵点,协调口岸联检单位提高口岸通关服务水平,落实自贸港“零关税”[3]政策,“零关税”进出口总货值为239.9万元,免征税款52.2万元;清澜口岸进口整体通关时间为24.84小时,同比压缩21.84%,排名全省前列。“鲁蓬远渔018”远洋渔船在海南文昌清澜港靠岸,渔货交易重量约537吨,进口总货值约为895.16万元,减免关税149.59万元,标志着海南首单境外远洋鱼类渔获进港交易落地文昌。文昌国际航天城向亚美尼亚客户交付卫星遥感影像产品,实现遥感卫星数据出口业务首次突破。

(三)坚持项目为王,新旧动能转换破局

一是全力抓项目促投资。践行“项目为王”理念,强化统筹引领,组织项目集中开工带动,油门踩到底抓项目促有效投资。市省市重点项目86个,总投资782.1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60.18亿元,全年完成171.75亿元,完成计划投资的107.2%。其中,省重点项目2个,完成计划投资的166.7%。组织申报专项债券项目82个,目前已下达三批专项债券项目34个,17.03亿元,资金支出进度90.2%产业项目投资额达126.41亿元,投资完成率为154.16%,排名全省第三

是招商引资“加码提速”。市招商联席会议审议通过41个招商引资项目,实质签约项目29个,协议总投资额220.08亿元,其中6个项目落地。签约项目涉及数字经济、冷链物流、新能源利用、食品加工、旅游开发等领域。成功开展现代物流业招商推介会、航天城推介会、第三届“全国水产南繁种业发展论坛”等推介活动9次。

三是产业园区建设扎实有效。聚焦重点园区建设出台园区“十四五”规划航天航空产业集聚、产业扶持、园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政银担”金融服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资源整合、产业集聚,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发展文昌国际航天城园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4.07亿元,同比增长162.5%;营业收入107亿元,同比增长290.5%;实现税收5.15亿元,同比增长124.9%。园区入驻企业数累计达到1346家,新增企业724家,航天类企业数由2021年的30家增长至119家。中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于7月6日动工建设。园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航天城产业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园区主干路“三横五纵”路网即将实现功能性通车。科技创新公共平台二期-遥感卫星应用产业综合信息与服务平台、卫星研发中心项目开工建设,卫星总装测试厂房、超算中心项目基本建成。火箭院海南分院、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中科院空间应用中心(太空实验室文昌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开工。开展龙头、专业招商,成功签约航天科技一院、中国星网等引擎院所和企业。国家航天局“国家航天局卫星数据与应用国际合作中心”和“金砖国家遥感卫星星座数据与应用中心”挂牌成立。完成海南省航天技术创新中心登记注册,中国航天大会暨文昌国际航空航天论坛和2022年“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启动仪式成功举办。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09亿元,实现税收1096万元,总产值3.85亿元。已引进渤海水产和水科院东海所等29家企业和科研院所,招引项目31个,总投资额56.52亿元。市政府与省农业农村厅、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三方共同成立“海南(文昌)渔业创新研究中心”平台,启动3个“揭榜挂帅”重大科技项目。凡纳滨对虾“渤海1号”和金鲳“晨海1号”获农业农村部新品种审定,渤海水产冯家湾水产育种场获省级水产良种场称号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园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养殖户入园奖励政策印发实施,海南首个水产育苗保险落地,养殖户“政银担”贷款陆续放款,助推生态红线区退养户入园并实现盈利,入园上楼养殖模式被验证可行,科研院所、企业和养殖户信心增强。约亭产业园,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91亿元实现税收8843万元,营业收入33.72亿元,产值30.51亿元。招引落地项目30个,计划总投资68.17亿元,其中投产项目8个,特别是云富、嘉桂源、青牧原等企业投产并升规纳统,为我市工业增长注入新动能。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一期)、电力专项工程、二期标准地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项目加快建设。建立“BDC指标”产业项目指标体系,开展“标准地”试点,通过“减时限+减事项”方式,助力园区产业集聚。

(四)倾力助企纾困,稳住经济基本盘成效明显

一是制定经济大盘、助企纾困政策及时加码提振经济、助企纾困等系列超稳行动升级(2.0版)政策;发放消费券用于零售、餐饮、旅游、住宿等领域共1053.4万元。国有房屋减免租金312户,减免320.26万元。搭建“政保贷”平台,共为34家入池企业累计放款1.3亿元。建立“政金企”定期对接联络机制,为中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发放贷款29831.02万元。工伤保险延续费率下调50%政策惠及我市2990家企业,累计减免企业工伤保险费790万元。三项社保费累计缓缴金额1629.41万元。二是开展能力提升建设年、查破促、百名干部下企业活动,结合“三服”和企业首席服务专员制度,专项督查小组,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米”。全市共查摆堵点问题273个,问题解决率93.41%。下企业干部507名,服务企业574家,解决企业反映的困难和问题240个,问题解决率约75%,有效推动了疫情期间的园区项目建设和企业生产运营。三是研究制定促消费经济高质量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工业标准厂房、促进融资租赁、飞地经济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力助推经济提速增效

(五)持续深化改革,发展动力明显增强

一是放管服改革成效明显。深入推进“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优化业务流程,精简审批层级,有效提高审批效率。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推出第三批行政审批改革创新事项,将61项审批事项改为告知承诺制。2022年新增市场主体17722户,同比增长37.04%。扎实推进“证照分离”改革,更大力度推进“承诺即入制”改革落地,“实行告知承诺”事项111项。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新提交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件,新增注册商标472个,同比增长12%,新增有效发明专利20件,同比增长26.3%。为群众提供“保姆式”帮办、代办、上门指导和办理等服务。推动营商环境问题破冰,办结省市营商环境平台线索78件,办结率97.5%。

二是制度创新成果涌现。在全省率先推出“无感审批”制度创新举措。完成在海南首创非集体成员获得宅基地资格权案例、首个农村宅基地(部分)永久退出案例。在工程建设领域以“签约即拿地、拿地即开工”为“1”个总体目标和“N”个配套政策为支撑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集成创新,通过推出“零审批”“预审批”“联编联审”“简易审批”等多种创新审批模式和全生命周期代办帮办服务,项目拿地及落地开工前的审批环节时限大幅压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快速“蝶变”。依托“互联网+监管”系统,积极探索审批、监管、执法、信用四个环节工作衔接,建立审批结果驱动事中事后监管、行业领域监管与综合行政执法在线衔接,形成闭环联动工作机制。

(六)坚守环保底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一是生态环境有效改善。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8.6%,细颗粒物(PM2.5)均浓度为12微克/立方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50%;累计完成村庄及岸滩垃圾自查整改30万余处,城乡生活垃圾实现日产日清,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稳定保持100%。深入推进农贸市场、大型商超等禁塑综合整治工作,定期开展禁塑考核。东郊椰林湾和南海度假村两个人工岛拆除工程完工。妥善处置京基智农文昌养猪场生态环保事件,倒逼企业举集团之力推进养猪场生态环保问题整改。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1250辆,建设充电桩620枪。

二是六水共治出成效。进一步加强珠溪河、文教河、宝陵河等重点流域及城镇内河湖水环境治理,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文教河全年达标,宝陵河趋于达标,珠溪河水质明显改善完成4条农村黑臭水体整治任务。文昌市幸福河湖创建工作和节水工作获评省级“优秀”等次;会文水系连通暨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县项目被水利部评估核查为“优秀”等次,相关做法被水利部刊文全国推广;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模式正成为全省养殖业转型的“领头雁”。

(七)坚持城乡统筹,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一是加快融入海口经济圈。国道G360文临公路、省道S203改建工程等项目竣工通车。推进区域供排工程、电、气项目建设,网络一体化建设进一步优化。促进海口江东组团和文昌市的特色旅游资源串点成线,区域旅游合作进一步加强。推动铺前海口江东新区衔接,主动承接江东新区生产、生活、消费配套功能,打造成海口江东新区“后花园”。

二是城镇功能与品质不断提升。推进5G组网布局,新5G基站474,新建天然气市政中压管网8公里,新增管道燃气用户4097户。城镇市政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能力、教育卫生资源供给能力进一步提高,加快商圈、公园、教育医疗项目建设步伐;城镇产业配套等方面短板得到补充,城乡融合、产城融合联动发展机制逐步建立。文昌市顺利通过2022年度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省级测评。

三是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水平稳步提高,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严格落实“四个不摘”,持续优化调整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全面构建政策保障体系,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盘活乡村闲置校舍、建设“农村三资综合管理平台”、打造劳务输出服务平台。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积极引导外出务工,深化消费和金融帮扶,持续带动群众增收,全市脱贫人口家庭人均纯收入21989.26元,增长7.09%,高于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八)坚持人民至上,人民幸福感获得感持续增强

一是稳就业力度加大。城镇新增就业6244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270人,新增认定创业孵化基地1家;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6笔,共计2934万元,扶持自主创业者49人、小微企业7家,带动就业314人;创建“文昌鸡师傅”劳务品牌。

二是教育事业成效显著。推动建设市第五小学、市第六小学、文汇小学、市第五幼儿园、清澜片区学校,增加城区优质公办学位供给。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文昌学校、教育部幼儿园园长培训中心海南基地园、文昌市教育局北京教师进修培训中心文昌教育大讲堂等一批优质教育项目在文昌落地。“双减”[4]成果巩固提升,对全市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

三是卫生健康事业加快发展。深化“三医联动”改革,建立医共体总院与分院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工作制度,实现市镇村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努力实现“小病不出乡镇,常见病多发病不出市”。将市人民医院和中医院打造成区域医疗中心,推动工作重心下移和医疗资源下沉。加强卫生健康人才引进和培养,共吸纳136名专业技术人才,含全职引进市中医院放射科学科带头人1名,柔性引进15名高层次人才充实到全市各类医疗机构。深入推进“金椰分”信用+医疗场景应用试点工作,并在全省工作大会上做出经验推广

四是安全生产形势总体保持稳定。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23.1%和16.7%,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总的来看,2022年全市在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前提下,仍然保持经济发展平稳运行,在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风险挑战增多,新老问题交织叠加,经济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一是产业转型升级还面临诸多问题,科技创新能力有待加强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亟需改革发力的地方二是园区经济发展不够充分。园区承载力低、平台功能不完善,大项目、高科技项目引进困难,较多项目存在资金、土地等要素未得到保障问题。三是社会投资意愿减弱,信心降低,企业特别是微小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多重困难。四是区域协调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教育、养老、医疗、住房等领域普惠性服务供给力度仍需加强。

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也是自由贸易港封关运作决胜之年。全市上下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海南重要讲话精神、省第八次党代会和省委八届二次全会精神,锚定“一本三基四梁八柱”战略框架,围绕国家重大战略承载地、航天科技创新主阵地、产业集群崛起地、改革开放新高地和全域生态文明示范区“四地一区”定位,聚力打好“五张王牌”[5]加快培育“七朵金花”[6],打通“四条路径”[7]着力提高文昌“五度”坚持问题导向、勇于担当作为,持续优化文昌营商环境,积极服务好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天当三天用”的干劲,乘势而上,加快推进全域航天城建设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左右货物进出口、服务进出口均增长15%左右,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左右,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左右9.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左右,确保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降碳控制目标。

(一)聚改革、谋创新,厚植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全力推进自贸港政策落地。一是用足用好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出台新疫情背景下稳增长的支持措施,保持助企纾困政策的稳定接续。将制度集成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加大宣传推广和政策落地力度,扩大政策知晓度和覆盖面,推动涌现更多高质量、高标准、系统化、集成式制度创新成果让更多市场主体和群众充分享受政策“红利”。二是扎实做好自由贸易港封关运作压力测试。全力推进二线口岸封关对外开放口岸升级改造及二线口岸建设项目,加快8个反走私综合执法站建设自由贸易港政策落地封关运作提供硬件保障

全力创建一流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部门联动和专班服务,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1+N”集成创新改革,进一步完善“预审批”“零审批”、政府投资项目“联编联审”、乡村建设项目“简易审批”等模式。实行“一加一减”动态管理,优化项目管理机制,及时更新项目库,不断提升项目管理科学化水平开发建设全市社会信用体系服务平台,创建国家信用示范区。设立重点园区产业服务中心,全面推行“企业秘书”制度,对重点项目开展“全生命周期”服务,努力培育本土“百年老店”,不断彰显良好的营商环境。

全力夯实科技创新支撑。一是加快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以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三个顶尖”为指导,招引顶尖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水产前沿科研攻关,打造顶尖新产品。在文昌国际航天城园区、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引入更多新型研发机构,推动现有研发机构实质性运行。打造航天、科技、椰子科技创新高地。优化人才政策和服务,大力引进高端科研团队和产业“高精尖缺”人才。二是多点发力推动高端人才集聚。结合本土优势产业,积极搭建人才干事创业发展平台,让人才有用武之地。完善人才评价体系,落实落细人才教育、住房、医疗等方面优惠政策,充分运用好华侨华人、港澳乡亲资源力量积极引进和培育创新型人才。联合航天、渔业产业龙头企业,举办人才节、论坛、创业大赛等活动,提升文昌人才品牌。

(二)优结构、提质量,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推动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稳步提升。加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产业“头雁”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依托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积极引进国际一流水产企业,加快建设种苗繁育、科研育种、绿色养殖、数字渔业等示范项目,探索渔业转型升级新路径,打造水产南繁种业基地。推动渤海8层以上养殖大楼、海大水产种业园、禄泰水产种苗繁育等产业项目建设,加快渤海二期、鲲诚、蓝海等一批项目投产,形成水产养殖新高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农业农村部认定。重点做好“一只鸡”“一棵树”“一碗粉”、胡椒、迈号咖啡、本地西瓜、地瓜等特色农业产业;加大撂荒耕地整治力度。积极引导鼓励农村新型经营主体,采取“公司+农户”“基地+农民”的模式,集中资源,流转撂荒地进行复耕经营。

推动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加快建设铺前中心渔港项目,积极推进琼台两岸现代渔业合作,全力打造海南国际化远洋渔港、亚洲高端渔获交易中心和国际数据产业生态示范园区加快推进清澜港对外开放口岸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及“二线口岸”查验配套设施等软硬环境建设。依托七洲列岛海岛资源优势,发展“休闲渔业+海洋旅游业”,探索发展远洋渔业和海洋牧场[8],推动传统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附加值高、成长性强的海洋新兴产业,探索深远海网箱和大型工船养殖,积极培育海上发电、海洋商务等产业。

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提档升级聚焦航天城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三链”及“航天+”产业,推动“三区”同步协调发展,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商业航天圣地、航天产业聚集地、国际合作根据地。火箭链方面,聚焦总装总测分系统部件元器件等产业链节点,以龙头企业吸引中下游生态产业聚集。卫星链方面,建设西工大省级重点实验室,聚焦航天科技五院、中科院微小卫星所等龙头企业,打造卫星研发和国际应用高端产业集群。数据链方面,以智慧海南建设和社管平台运为场景抓手打造自贸港特色的数据产业集群,推进“遥感数据出海”“游戏出海”。加快推动商业航天发射场建设,加快次干路网等基础设施及航天产业科技创新公共平台建设,加快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实施。推动卫星总装测试厂房投入使用,火箭装配厂房完工,文昌航天超算中心正式运营。另外,把华侨农场经济区作为文昌国际航天城园区的产业配套和价值外延,谋划建设航天配套产业项目,拉长航天经济产业链条,聚力打造具有先进研发和制造水平的航天航空产业集群。约亭产业园,全方位开展招商推介,招引一批符合产业定位的优质企业,着重发展预制菜、热带果蔬精深加工、保健食品(功能性)以及汽车零部件及再制造、医疗设备及再制造、电子信息产品及再制造等产业,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园区开发建设、管理模式,构建多层次园区服务体系。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建设产业服务中心(一期)、标准化厂房、一期人才公寓等公共服务项目。推动油滴、百洋水产、润园昌达等建设项目早日投产,形成新工业增长点,争创省级产业园区,试点创建全省首个“信用园区”。

推动旅游业提质增效。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为抓手,着力打造以航天主题公园为核心,月亮湾、铜鼓岭、淇水湾、七洲列岛、东郊椰林、八门湾、高隆湾、冯家湾等片区为支点,集航天、椰林、文化、滨海、岛屿等多种元素为一体的旅游聚集区,形成“众星拱辰、链动文昌”的世界顶级航天海岸。升级改造文昌航天科普中心,加快推进石头公园、官新温泉等重点文旅项目建设,大力创建认定一批共享农庄,培育乡村旅游新业态,积极争取椰子研究开发与利用国际组织落地以及筹办世界椰子大会,将椰子产业和文旅产业深入融合,打造一批标志性旅游产品创新宣传促销IP,刺激旅游文化消费。加大“走出去”宣传力度,利用“南洋文化节”提升文昌旅游知名度和吸引力,促进旅游消费回流。加强“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服务,深挖文昌文化底蕴、联动周边文化旅游资源,全力打造文旅港产城融合发展集聚高地。

推动现代服务业开局破题。积极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围绕航天资源优势,推动多方共建职业技能提升中心。全力做好高端购物、医疗、教育境外消费回流文章。招引融资租赁企业和项目。争取引进产值高,税收高的信息服务产业,推动航天数据出海、海外数据存储加工,发展数字空间和平台空间相关贸易,吸引“数字游牧民”。发挥好海口国际会展中心辐射作用,大力发展会展行业。依托海外文昌华侨资源,打造海外新生代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积极开展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推广跨境电商应用。大力支持新型离岸国际贸易发展,吸引跨国企业到文昌设立区域总部和设计、交易、结算等功能性总部,引进境外知名会计、法律、管理咨询等专业服务机构。做大做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清澜港,打造远洋渔业母港铺前港,扩大外资外贸增量。谋划打造海南东部沿岸与东南亚贸易交流的核心平台和门户枢纽,创建全省服务贸易示范基地

(三)强投资、促消费,不断积蓄经济发展后劲

全力抓项目促有效投资。一是深入开展项目库建设工作,多渠道开展项目融资活动,搭建“政保贷”服务平台,加大创业担保贷款、农民小额贷款贴息等普惠金融政策支持力度,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助力。科学合理分配和使用政府债务资金,积极包装PPP项目,发挥PPP模式优势,放大地债资金的撬动作用。二是以“亩产效益”为导向,优化调整土地供应结构、科学编制土地供应计划、大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协同推进“标准地”征储报批、区域评估,集中力量推进先行试点地块挂牌出让。用好“土地超市”平台和“征租一体化”模式,实现项目“签约即拿地”“拿地即开工”。切实做好文城镇、昌洒镇、东郊镇、铺前镇等区域12个片区纳入土地征收成片开发工作。精心谋划电能布局,做好电力要素保障。三是加快推进硅产业、车联网、信息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重点在航天城、冯家湾、约亭、铺前中心渔港、铜鼓岭-月亮湾片区、清澜八门湾片区、文城老城区等7个园区片区投资发力,启动航天主题公园和华侨农场经济区建设。四是充分利用文昌资源优势禀赋,谋划好华侨农场经济区、月亮湾、清澜港、迈号物流园等重点片区主导产业,挖掘新的经济增长潜能同时谋划珠溪河、文教河、宝陵河流域沿岸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

打造招商引资“强磁场”全力以赴抓招商、抓落地、抓投资。做到抓招商引资和规划落地相结合,以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为原则,提高园区容积率,精心谋划招商项目。以政府招商与以商招商相结合,强化招商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提高招商项目的科学性、精准性。突出企业招商、以商招商,逐步构建“4+1”产业体系[9]用好专业招商、产业链招商、基金招商、科技招商、主题招商、市场招商“六条路径”,开展多目标组合招商。

促进消费提质扩容。抓好“三大消费回流”[10],加快推进文昌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实施城市核心商圈打造、消费场景提质、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会展消费扩容、数字消费提速、绿色消费扩展等“促消费六大行动”。常态化开展精准促消费活动,用好消费券拉动消费政策。一是持续开展汽车、家电消费补贴活动,增强大件商品市场活力;二是结合发放消费券的形式,联合大型商超、优质零售餐饮企业,共同让利促销,促进零售餐饮业的发展;三是举办美食展,深度挖掘文昌美食文化,大力培育本地特色餐饮、小吃品牌,激发市民游客的消费欲望,释放消费潜力,促进餐饮业发展;四是鼓励符合条件的景区、住宿企业开展旅游促消费活动。借助五一、国庆等消费黄金期和打造一批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以美食、地域特色文化为载体,培育文昌旅游文化消费新热点同时,规范发展直播电商、社交电商、首店经济等新业态。扩大农村消费市场,鼓励大型商贸企业在乡镇布点。

(四)优均衡、重协调,构建区域联动发展新格局

全面融入海口经济圈。推动交通、环保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建立一卡制的交通运输管理机制,推动海南环岛高铁海口文昌站市域公交化列车和海口经济圈城际轨道交通项目建设,着手推动环岛高铁文昌站改扩建工作,配合完成省道S325龙文线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年底动工积极谋划推进与海口共建共享共担厨余垃圾处理厂以及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扩改建等项目,提升区域环保承载力。积极探索“飞地经济”模式,助力低碳制造、热带农产品加工、深海养殖等领域实现产业协调发展,将文昌打造成海口经济圈发展的东部引擎。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城市中心城区融合发展,做好文城镇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构建“港产城园”融合空间布局。结合建设滨海旅游公路、驿站和发展旅游产业,全面提升乡村公路等级,构建覆盖城乡、内外畅通的交通网络。深入实施供电、供水、燃气、排水、污水、通信等地下管网建设,提高市政设施建设水平。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加快实施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工作,多渠道保障住房,开工建设2023年安居房1500套。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统筹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人才引进、文化振兴、生态环保、人居环境等农村工作。垦区方面,加强垦地融合建设,精准招商引资,推动产业改革发展,完善五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支持垦区深度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五)重保护、强治理,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强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深入开展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完善湿地保护制度体系。加强流域跨市生态环保合作,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制度体系。打好打赢“六水共治”[11]攻坚战。加强铺前湾和木兰湾的入海污染源等污染防控力度,继续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监督指导试点工作,推动珠溪河等重点流域水质逐步改善。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12]实施意见、碳达峰实施方案,以及能源、工业、交通和建筑等重要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及各项保障政策。大力发展绿色能源,重点发展光伏、风能、生物质等新能源发电。加快完善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保障能力。

(六)稳就业、优保障,让人民共享更多发展成果

加大稳就业力度。切实落实海南省稳就业系列政策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进城务工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发展新就业形态鼓励多渠道灵活就业。鼓励各镇场做大做优夜市,吸纳更多本地居民就地就业。鼓励职校、培训机构等开设创业培训课程,为有创业意愿和培训需求的城乡劳动者开展创业培训。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开展全民参保行动,完成省下达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扩面年度目标任务。探索推进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医疗保险的要求。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全面推进婴儿照护服务工作。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分批推进养老项目建设并投入使用。

大力提升教育质量。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理念,从政策上予以倾斜,引进更多优质教育资源汇集文昌,带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深化教育体系改革,构建学前教育、义务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全面覆盖的教育体系。建立多元发展评价机制,激发教师队伍内生动力。

加快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健全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公共卫生安全预警和保障能力。重点抓好“四害”工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紧密型市域医共体建设工作,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推进医保资金DIP支付方式改革。加大三孩生育政策宣传力度,促进政策调整有序衔接,推动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全面实施。

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推动“三馆一院”[13]“一场两馆”[14]项目建设。深挖文昌文化特质和内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加快“文昌市非遗驿站”项目建设;举办第18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展示展演系列活动;举办非遗传承人传习系列培训班;实施韩家宅修缮工程。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依托国家沙滩排球训练南方基地、海南沙滩运动嘉年华等系列平台及活动,做好文昌排球文章,夯实文昌排球王牌名片。加强国家安全、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双拥共建等工作支持工商联、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科协、红十字会等群团组织发展。

落实粮食安全和“菜篮子”责任制。贯彻落实《市级党委政府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办法》,推动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落实落地,抓好常年蔬菜种植,保障常年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扩大流通渠道,减少中间环节,解决农民“卖菜难”和市民“买菜贵”问题;扎实开展平价蔬菜保供惠民行动,落实基本蔬菜品种价格监测公布机制,加强平价蔬菜价格监测。

(七)防风险、保安全,加强高质量发展保障

严守安全底线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和标准体系,控肥、控药、控添加剂,把住农产品环境安全关和生产安全关。全面加强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加强食品安全抽检工作,提升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和问题产品核查处置水平。深化药品、化妆品、医疗器械监管,加大新冠疫情防控用药、高风险药械等专项整治,进一步加大“两品一械”抽检监测力度,从严把好安全关。

深化筑牢安全防线。持续推进应急管理、安全生产、消防安全、防灾减灾救灾系统治理,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和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预防和排查社会矛盾化解机制深入开展经营性自建房、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建筑工地、消防、学校、食品药品等重点行业领域隐患排查整治,加强地震预警工作,坚决防范遏制较大及以上安全事故。

积极创新社会治理。进一步推进“平安文昌”“法治文昌”建设,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高度重视群众信访,引导群众依法理性反映诉求,妥善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防范各类群体性事件发生。保持高压态势,深化严打整治行动,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工作,依法惩治盗窃、抢劫、电信网络诈骗等多发性犯罪。

防范走私风险隐患。按照既“放得开”又“管得住”的要求,遵循“以防为主、打防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构建“打防管控”反走私新格局。充分注重成果运用,做好典型案例宣传教育工作,培养全民打私意识,筑牢全民打私防线。

[1]四地一区:国家重大战略承载地、航天科技创新主阵地、产业集群崛起地、改革开放新高地和全域生态文明示范区。

[2]提高文昌“五度”:一是提升发展的稳定度二是提升经济的外向度三是提升科技的创新度四是提升生态的绿色度五是提升党建的引领度

[3]零关税:进出口商品在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设置的海关不向进出口国征收关税

[4]双减: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5]五张王牌:一是创新驱动打好航天牌;二是全域谋划打好旅游牌,三是转型升级打好渔业牌;四是全产业链打好文昌鸡和椰子牌;五是统筹资源打好土地牌。

[6]七朵金花:一是推动文昌国际航天城园区聚集发展;二是推动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跨越发展;三是推动文昌约亭产业园提质升级发展;四是推动铺前中心渔港经济区加快发展;五是推动城市中心城区融合发展;六是推动铜鼓岭-月亮湾片区联动发展;七是推动华侨农场经济区启动建设;推动乡村振兴实现新图景。

[7]四条路径:吃政策饭,走开放路,打科技牌,赢企业心。

[8]海洋牧场:在一定领域内,采用规模化渔业设施和系统化管理体制,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态环境,将人工放流的经济海洋生物聚焦起来,像在陆地放牧牛羊一样,对渔、虾、贝、藻等海洋资源进行有计划和有目的的海上放养。

[9]“4+1”产业体系:指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海洋新兴产业等现代化产业体系。

[10]三大消费回流第一个回流是海外购物消费回流,第二个回流是海外就医回流,第三个回流是海外留学回流。

[11]六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优海水。

[12]碳达峰、碳中和:“碳达峰”是指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缓慢减少;“碳中和”是指到2060年,排放的二氧化碳通过采取植树、节能减排等各种方式全部抵消,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13]三馆一院: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和大剧院。

[14]一场两馆:大型全民健身体育场、大型体育综合馆和室内游泳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手机版 | 电脑版

版权所有@文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