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策解读 > 最新解读
  • 索  引 号:00820313-6/2020-73457 主题分类:
  • 发文机关:信息岛 成文日期:2020-05-11 17:04
  • 标       题: 2020年文昌市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 文       号:发布日期: 2020-05-11 17:04
  • 备案登记号:
  • 废止日期: 时  效 性:
    有效

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和中央12号文件精神,以及省第七次党代会和省委七届历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港)建设的总要求,以加快建设文昌国际航天城为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主动作为,迎难而上,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发展质量好于预期,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57.02亿元,增长5.2%。固定资产投资211.89亿元,增长5.8%,增速在东部市县排名第一。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12亿元,增长5.8%,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5个百分点。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555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70元,分别增长8.3%和8.4%,增速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3和0.4个百分点。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87亿元,增长1.2%。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3.5:21.6:44.9调整优化为34.1:20.5:45.4,第三产业比重提高0.5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5.8%。

接待游客总数384.6万人次,增长14.3%,旅游总收入19.7亿元,增长26.1%;

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9%,增速排名全省第一。畜牧业总产值增长31.3%。

全市民生支出60.9亿元,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3.8%。投入9.83亿元,完成年初确定的17件为民办实事事项。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8%。

电子商务交易额114.4亿元,增长18%,稳居全省县级市之首。

着力推进6个特色产业小镇[15]建设,建成53个美丽乡村,集体经济收入1万元以上的行政村数量较上年增长33%。

去年8八大新亮点

(一)高起点规划建设文昌国际航天城

高起点编制完成了《海南文昌国际航天城概念性规划》《海南文昌国际航天城起步区概念性规划》《海南文昌国际航天城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起步区的产业规划、城市设计、智慧园区和通信基础设施等配套规划同步高质量完成。成立海南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和海南文昌国际航天城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全力推进文昌航天超算中心暨航天大数据产业集群项目建设,成功发射海南首颗商业卫星“文昌超算一号”和海南首颗商业通信卫星“文昌物联一号”,建成资源环境监管大数据服务平台,在全省率先将航天超算大数据、卫星遥感等技术运用到生态环境监管领域。航天国际影视中心、杭州数亮科技公司大数据指数项目等航天数字经济产业项目落地运营。

(二)全力以赴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全市117个“两个确保”百日大行动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00.3%。62个集中开工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54.5%。投资结构不断优化,非房地产投资126.28亿元,增长17.5%,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比重上升6个百分点,达到59.6%。海文大桥、文琼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文临高速公路开工建设。红岭灌区东干渠、北山水厂向同源水厂和东郊水厂供水工程、东路水库向北山水厂输水工程(一期)、清澜片区污水截污并流工程(三期)等项目建成投入使用,红岭灌区田间工程加快推进,建成72宗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惠及12.7万人。文昌气电项目(一期)首台机组并网发电。环岛天然气管网文昌站至文昌气电项目段铺设完成。自然村、农垦居民小组光纤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开通5个5G基站,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在全省考核中连续四年获得满分。完成1.55万亩土地征收工作,有效保障项目落地。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签约产业项目55个,协议总投资208.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943万美元,增长149.7%。

(三)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开展“营商环境建设年”活动,出台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二十条举措,推动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建设迈上新台阶。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场准入阶段企业开办“一窗受理、一日办结”,130项涉企行政审批事项实施“证照分离”改革。全市新增市场主体11969户,注册资金1574亿元,分别增长134%和157%。市场监督管理工作获评全国先进。“12345”平台回应群众和企业诉求1.63万件,办结率排名全省前列。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减轻企业负担2.1亿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考核被评为全省优秀。在全省率先完成历年拖欠民营和中小企业账款清理工作。创新口岸综合监管模式,进口整体通关合规时间压缩64%,达到33.5小时。在全国县域城市范围内率先编制和发布城市竞争力指数,其中营商环境指数屡创新高。

(四)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3.5:21.6:44.9调整优化为34.1:20.5:45.4,第三产业比重提高0.5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9%,增速排名全省第一。粮食安全市县长责任制考核被评为全省优秀。非洲猪瘟防控“五个严禁、九个到位”的做法被全省推广,文昌鸡出栏量5300万只,增长6.2%,畜牧业总产值增长31.3%。复垦2万亩撂荒地,与袁隆平院士团队合作建设的海南“海水稻”万亩研发示范基地试种成功,“海水稻”亩产376.3公斤。开工建设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8%。约亭产业园区已批准入园项目13个,其中华塑科技产业园等5个项目已开工建设。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5.8%。宋氏祖居、铜鼓岭景区、春光椰子王国获批国家3A级旅游景区。开展“国际旅游消费年”和“美食购物嘉年华”活动,接待游客总数384.6万人次,接待过夜游客总数269.8万人次,分别增长14.3%和12.8%,增速均排名全省第一,旅游总收入19.7亿元,增长26.1%;电子商务交易额114.4亿元,增长18%,稳居全省县级市之首。

(五)持续提升生态宜居品质

“双创”工作成效明显,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顺利通过全国爱卫办暗访考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扎实有效,社会文明大行动在全省测评中排名前列。中央环保督察和国家海洋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成效明显。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考核中获得全省第一。在全国率先运用大数据科技启动和发布生态环境指数。新增造林面积1.2万亩,清澜红树林省级自然保护区已退塘还林还湿面积8900亩,市林业局获评“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称号。全年处置违法建筑面积540万平方米,其中拆违面积87.6万平方米,在全省率先完成拆违任务,控违面积7.16万平方米。完成文城、清澜片区环卫一体化改革,城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92.8%。全面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清扫保洁实现全覆盖,完成17座历史存量垃圾堆放点整治,启动68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点建设,开工建设6个建制镇和76个行政村污水处理设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2.5%,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5.7%,实现所有行政村通班车、具备条件的自然村通硬化路,被评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六)积极推动制度创新

在全省率先完成机构改革,顺利完成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我市“三块地”改革经验被国家发改委作为第二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经验予以全国推广。海南北斗自由流智慧交通制度创新被列为海南自由贸易港A类制度创新项目。首创的美沙酮维持治疗“禁毒+科技”模式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国禁毒现场会上予以推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全面铺开3586个集体经济组织清产核资工作。传味文昌鸡公司为代表的“委托养殖”和“贫困户自养保价回收”帮扶模式,被评为“全国2019年企业精准扶贫专项50佳案例”。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潭牛镇被评为全省唯一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冯坡镇昌里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七)始终践行执政为民宗旨

全市民生支出60.9亿元,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3.8%。投入9.83亿元,完成年初确定的17件为民办实事事项。完成1208人脱贫任务,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01%。着力推进6个特色产业小镇建设,建成53个美丽乡村,集体经济收入1万元以上的行政村数量较上年增长33%。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国家评估认定。投入2.87亿元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建成6所公办幼儿园,开工建设文昌市第二幼儿园等6所公办幼儿园。建成泰邦单采血浆站、博德精神病医院、市精神病医院综合住院楼,加快推进59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在全省率先建立“一中心三平台”,让患者在基层卫生院就能享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同济文昌医院通过国家胸痛中心认证。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综合干预项目荣获国家“先进项目点”称号。完善全市院前急救网络体系,形成全市“一小时救治网”。基本完成航天发射场配套区安置区搬迁安置工作。深入开展文化惠民、全民阅读、全民健身活动,新建45间行政村文体活动室,送戏送电影下乡3118场次,进一步丰富群众文体生活。溪北书院、符家宅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全省率先成立文昌市融媒体中心,为广大群众提供“新闻+政务+服务”一站式综合服务。加强普法宣传教育,被评为全省“七五”普法中期先进市。设立各类人民调解委员会316个,选任68名人民调解专家,有效化解矛盾纠纷842宗。平安建设(综治工作)考核被评为全省优秀,禁毒人民战争和扫黑除恶专项行动成效明显,破获毒品案件93起,打掉涉黑涉恶组织15个。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72.7%和66.7%。

(八)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坚持党对政府工作的领导,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推动中央“基层减负年”和省“政策落实年”落地见效。主动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市政协通报情况,自觉接受监督,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66件、市政协委员提案95件,办结率100%。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不断完善政府决策规则和程序,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法治政府建设考核被评为全省优秀。支持纪检监察机关依纪依法查处腐败案件,加强审计监督,进一步规范财政运行和公共投资审计,廉政风险得到有效防控。

目前存在6个问题

一是新冠肺炎疫情对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速有明显的影响,需要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采取超常规的举措,与时间赛跑,在后三个季度把一季度的损失补回来;

二是我市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换挡期,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培育壮大,产业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

三是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营商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政府执行力还需进一步提升;

四是生态环境整治中既有打击“两违”不坚决的问题,也有不顾实际“一刀切”的问题,工作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是民生事业还有不少短板,群众对物价较高问题还不满意;六是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大背景下,少数干部思维固化、能力不足、不作为的现状急需解决。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第七次党代会和省委七届历次全会精神,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突出高质量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以超常规的举措,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文昌国际航天城,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工作,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以实际成效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争当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排头兵。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5%左右,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

实际利用外资5000万美元以上,

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和8.2%,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

城镇新增就业5000人以上,

城镇调查失业率4%左右,

细微颗粒(PM2.5)年均浓度再降低1微克/立方米左右,确保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降碳控制目标。

确保我市高标准高质量发展体系指标综合结果提升率高于经济增长率,7类一级指标均好于去年,37项二级指标在全省领先的比例有所增加。

今年要抓好5方面工作:

(一)主动承接自由贸易港政策,掀起文昌国际航天城建设高潮

加快建设文昌国际航天城起步区。筑牢未来航天产业基础。树牢“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确保防控体系“管得住”。

(二)全面深化制度创新,加快推进以适应自由贸易港建设为重点的各项改革

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扩大对外交流合作。完善资源配置机制。提高政府治理能力。

(三)重视实体经济发展,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强本固基

着力推动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大力发展热带特色高效农业。

壮大新型工业。培育发展海洋经济。

(四)加强宜居环境建设,提升城市形象

精细化管理城市。提质升级“五网”基础设施。

扎实开展乡村振兴战略行动。确保生态环境质量再提升。

(五)坚持民生情怀,着力打造幸福文昌

办好十二件民生实事。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快发展文体事业。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增强社会保障能力。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编制好“十四五”规划

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基础上,今年还要重点编制好“十四五”规划,将立足文昌实际,紧扣自由贸易港发展和文昌国际航天城建设需要,紧扣文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着眼长远、统筹兼顾,科学确定“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给社会良好预期,激励全市人民努力拼搏。要结合目标,谋划推出一批重大产业项目,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一批惠民生、补短板的社会建设项目,一批促进改革开放的制度创新项目,为全面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手机版 | 电脑版

版权所有@文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